杜甫的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情怀,苏轼的洒脱豪放词风,陶渊明高洁的品格和归隐田园的心态。
这些元素加起来,共同成就了辛弃疾的一生。
他前半生心系天下百姓,后半生多次出仕又隐退,写出比苏轼更豪迈悲壮的词……
在他心目中,诗第一为杜甫,词第一为苏轼。
所以当天幕开始盘点的时候,他就知道,第一名非苏东坡莫属!
看了天幕一眼,辛弃疾转身回房,开始收拾细软,准备离家前往军营。
朝廷的旨意他已收到,心中兴奋不已。
此番前往,他必要杀得金狗仓皇北逃!
若是一去不回,那便一去不回!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坛巨匠、政治家、思想家。】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既历经宦海沉浮,又留下不朽的文学艺术遗产,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文人”。】
“恭喜子瞻上榜!”
“苏大学士排在第一名,实至名归啊!”
“恭喜东坡兄!”
……
随着天幕揭晓第一名,苏轼身边的几位友人顿时惊呼出声,纷纷对他恭维道。
“区区虚名罢了,吾受之有愧啊!”
苏轼并没有多么高兴,面对亲朋好友的祝福也是淡然地回答道。
在苏轼心中,他已经输给了辛弃疾。
【苏轼生于四川眉山,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母亲程氏知书达理。弟弟苏辙同为文坛大家,三人合称“三苏”。】
“哦?”
“没想到后世之中,也有父子三人同为文学大家的例子!”
曹操愣住了,吃惊地说道。
他本以为,“三曹”已天下无敌。
可是,宋朝又出现了“三苏”!
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啊!
【苏轼幼年时,受父亲严格教育,博览群书,少年时已显文学天赋。】
【1057年,苏轼与苏辙同科参加进士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读其《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惊叹:“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因欧阳修误以为该文为门生曾巩所作,为避嫌将其列为第二名。】
“这误会可就大了!”
“不过这宋朝的科举,采用的糊名制度,倒也值得学习借鉴!”
唐太宗李世民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说道。
糊名之后,才能做到真正的唯才是用,避免出现任人唯亲。
不过世家门阀那边肯定不会同意,推广下去肯定困难重重。
慢慢来就是了!
李世民相信自已的魄力,以及房玄龄等人的能力。
【1061年,苏轼通过制科考试,获“百年第一”的评价,授大理评事,任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推行变法。】
【苏轼认为新法过于激进,上书批评“青苗法”等政策损害百姓利益,遭新党排挤,于是自请外放。】
“又是党争!”
“为何这后世王朝总有这么多的争斗?”
秦始皇嬴政看到这里,皱起了眉头,疑惑不解地说道。
唐朝有著名的“牛李党争”,宋朝又有“新旧党争”,明朝也有“东林党”的存在。
在嬴政看来,这些文官们都是太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