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长乐坦白身份(2 / 2)

“阿兄焚的是赝书。”赢挚轻轻叩击铜镜,镜中仿佛映出当年咸阳宫密室中的场景。那是一个充满紧张与神秘的夜晚,年轻的赢挚神色紧张却又带着坚定的决心,正将真本《诗经》藏入青铜齿轮。他的声音低沉而缓慢,仿佛在揭开一段被历史尘封的伤疤。

“那些年我走遍六国,把典籍刻进农具、融进兵器。陇右陌刀上的《齐民要术》,范阳犁头的《孙子兵法》,皆是如此。”赢挚缓缓诉说着,眼神中透露出对那段岁月的回忆与感慨。

长乐静静地听着,心中的震撼如涟漪般不断扩散。她从未想过,历史上那场震惊天下、被后人无数次讨论和叹息的焚书事件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巨大而惊人的秘密。那些被世人认为已经在烈火中化为灰烬的珍贵典籍,竟然以这样一种巧妙而隐秘的方式得以保存。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赢挚多年来默默的坚守与付出,他如同一位孤独的守护者,在历史的长河中,为文明的传承点亮了一盏微弱却永不熄灭的灯。

三更的梆声如同一记重锤,打破了夜的寂静,将沉浸在历史谜团中的两人拉回现实。赢挚轻轻叹了口气,缓缓展开贴身藏着的《山海经》残卷。这本残卷伴随着他历经了无数的风雨岁月,书页已经泛黄,边角有些破损,仿佛在诉说着自己饱经沧桑的经历。

然而,在赢挚眼中,它却是无比珍贵的宝物,承载着古老的传说、神秘的知识以及文明的火种。书页间滑落一片咸阳宫瓦当,那瓦当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保留着独特的韵味。当面上墨家矩子纹与太医署铜人足底印记严丝合扣,仿佛是跨越时空的呼应。

赢挚指着瓦当,神色凝重,语气中充满了使命感:“墨家机关术造我这具身躯,本为守护典籍传承。每甲子更替时,需取新朝文明火种重铸心脉——太宗革新科举,便是今世的火种。”

长乐静静地听着,努力理解着赢挚的话语。虽然心中有了一些模糊的概念,但仍有诸多疑惑如同乱麻般缠绕在心头。忽然,她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伸手快速抓住赢挚腕间的银铃。那银铃受到触动,轻轻晃动,发出清脆悦耳却又带着一丝神秘的声响。

她仔细观察,发现铃舌暗藏的磁针正指向《推背图》第四十五象。“所以你要我看着武周代唐?”长乐问道,她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忧虑和不安。她深知武周代唐这一预言意味着大唐江山将面临巨大的变革,而自己身处其中,不知该如何面对。

赢挚却微笑着,那笑容温暖而坚定,仿佛能驱散长乐心中的阴霾。他轻轻将银铃系在长乐腰间,温柔地说:“我要你看着文明如江河,纵有改道,终究东流。”就在铃铛轻响时,暗格里滑出半卷《女则》,书页间夹着武德四年洛阳的梧桐叶。这一切看似毫无关联的线索交织在一起,仿佛在预示着某种未知而神秘的命运,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他们笼罩其中。

五更鸡鸣,天边泛起了一丝曙光,黑暗逐渐被光明驱散,新的一天即将在希望中开启。赢挚站起身来,神情庄重地将青铜齿轮嵌入太医署铜人。随着齿轮的咬合,一阵轻微而有节奏的机械运转声响起,仿佛是古老的时光齿轮开始重新转动。

三百尊铜人同时缓缓抬手,在晨光的映照下,那动作整齐划一,如同一场神圣的仪式。渐渐地,它们拼出了完整的《贞观政要》。长乐惊讶地看着这一幕,眼中满是震撼与敬佩。她从未想过,这些看似冰冷的铜人竟能以如此奇妙的方式展现出伟大的着作。

更让她惊讶的是,她发现铜人指尖的星图,竟是未来百年的科举考题纲要。这一发现让她对赢挚所守护的文明传承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她意识到,赢挚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守护过去的典籍,更是在为未来的文明发展铺就道路,为大唐的学子们指引前进的方向。

“文明不在庙堂,在蒙童诵读的《千字文》里,在老农哼唱的《豳风》中。”赢挚说着,眼神中透露出对文明本质的深刻理解。他轻轻地把最后一枚玉简碾成粉末,动作轻柔而虔诚,仿佛手中握着的是文明的希望。然后,他将粉末轻轻撒向太医署药圃。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昆仑紫草遇墨简尘竟开出墨色花朵。那墨色的花朵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娇艳,花瓣上还带着清晨的露珠,闪烁着晶莹的光芒。这墨色花朵宛如文明传承的象征,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独特的魅力,给人带来无尽的希望与憧憬。

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地窖时,程咬金大大咧咧地走了进来。他本是来找赢挚商议农事,却撞见了神情有些恍惚的长乐。程咬金看到长乐的神情,又注意到她与赢挚量天尺上“贞观八年”的磨损痕相映,不禁摸着络腮胡嘟囔:“这劳什子文明,倒比老程的陌刀还沉。”说罢,他将新铸的犁头重重顿在地上,那巨大的声响在窖内回荡,惊起满院衔着紫草籽的报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