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县试五(2 / 2)

中穿渠占地宽八步。问实耕田几何?

………

林泽祖审完题后又算了算时间。

总要求六个时辰秉烛不超三只。

耗时的重点也就在这两道经文上了。

剩下的四道大题这中除了策问以外其他三道大题倒是不难解。

林泽祖闭目塞听思虑近一刻钟方才动笔书写第一题:

第一大题四书义题目出自《论语·述而》。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破题部分要简明扼要地概括原文的主旨。

也就是孔子和颜回关于用行舍藏的讨论。

然后承题需要进一步展开联系孔子的思想切入中庸之道和时中智慧。

起讲部分要引入儒家对于仕隐的态度。

入手部分应该具体分析用行舍藏的含义了,强调两者的辩证关系,绝不能偏废一方。

中讲和后讲需要深入探讨这种态度在儒学中的意义,并结合《易经》和《孟子》要义。

大结则要总结这种智慧对后世的影响。

破题曰:

圣贤论道,贵在体用合一。夫子谓颜子之言,实揭明儒者进退之枢机、出处之大义。用之则行,非躁进也;舍之则藏,非遁世也。此中真谛,唯圣门高弟能契其微,乃见孔颜心法相承之妙……

林泽祖也不藏着掖着了。所谓破题就好像扯虎皮做大旗一样。

立意要高远,呼声要大,具有高屋建瓴之势。

承题曰:

盖时中之学,非智勇兼备者不能全。夫子以\"行藏\"二字,道尽仁者应世之权变,其中包孕天命观照、道德持守、时势审度三重境界。颜渊得闻此训,实因其具\"三月不违仁\"之根基,故能洞彻圣心,与夫子相视莫逆………

起讲曰:

尝观古之君子,或如子路之\"行行如也\",或似冉有之\"退而能守\"然皆未臻圆融无碍之境。唯颜子能于箪食瓢饮间养浩然之气,在陋巷曲肱处蓄经纶之才。其进退非关利禄,藏行皆本天理,此正契合夫子\"无可无不可\"之大道。观后世儒者,若孟子之\"虽千万人吾往矣,荀子之\"法后王而隆礼义\",皆未若孔颜之浑融………

……………

大结曰:

嗟夫!行藏之道,非止于仕隐之择,实贯通性命之理。能如孔颜之与时偕行、应物无滞者,方可谓真儒。今之学者当于顺逆之境中磨砺心性在进退之间修养道德,使行不违仁,藏不堕志,方不负圣人之垂训。如此,则个人之修养与天下之道义,皆在其中矣………

林泽祖依然是一气呵成,反正就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先道后义再个人。

反复审核两遍确认没有犯讳、涂改、错漏、脏污之处便封了此卷。

…………

林泽祖稍事休息便又就此开笔书写第二大题。

第二大题尚书经义题目出自《尚书·皋陶谟》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

皋陶提出治理的两个核心即知人和安民。

只要将这两个概念拆解并结合古代政治思想。

再加上儒家的人本思想和法家的制度论,道家的无为而治等来丰富论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