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出错在什么地方?
出错就在于,他太急了。想把要几代帝王都齐心,才能办到的事情,一代帝王的短短执掌中,通通扫除干净呀。
那可能吗?
弹簧过于紧蹦,都要断掉的。何况,人乎?
明珠一直在大齐朝廷里干的事情,说白了,就是拉拢宗室和勋贵,以及官员们。这些人,一直是她给好处的对象。
至于革新,就动刀子,在这些人身上,也是动得比较少的。
当然,能不动,明珠都尽量不去动。如非得已,她不会想引起了这些皇室统治基础们的反弹。毕竟,皇室需要勋贵,皇家需要宗室,同样,治理天下也需要官员。
这些百姓眼中的贵人们,就是皇权统治下,必不可少的支柱。
不管喜与不喜,不管想与不想,人生,又或者统治者们,都是最现实的利益生物。
明珠想在这个圈子里混,自然就得站了属于她的利益一方。
而皇家是什么?
皇家是统治金字塔的那一个最尖的地方。
它需要什么?
它需要中层的支柱,她更需要下层的无数底层们稳稳的。
没有基数,养活不了支柱的。
没有支柱,皇家的那一点尖,就会掉落深渊的。
它们都是依存的关系。
“等一等,看一看,也挺好。”
保宁帝耶律贤同意了明珠的话,他道:“五阁老是多朝的老臣,他们对政事,有独道的见解。当然,我也不觉得他们一定全对。”
“不过,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嘛。”
“皇家的每一个动作,总要反复斟酌的。”
保宁帝耶律贤为何要五阁老提议,这政策一事,缓缓施行。不外乎,他不想跟妻子正杠。在保宁帝耶律贤的治政理念里,变一变,动一动是可以的。但是,不能过了,过了,可以适得其反。
一步一步,顺势而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势,顺之昌日,逆之必亡。
不管是造势,还是借势,这总是需要大势的。
在保宁帝耶律贤的眼中,皇家要革新,不如让五阁老来担了担子。这造势,自然是天下官员们,天下文人们,天下士绅们,这几股势力一起造了局面,才是更合适的。
毕竟,他们相互磨合磨合,这中间有矛盾,有是能搓商搓商的。
自上而下的革新,自下而上的革新,这两种法子,各有妙处。
巳时,明珠接到了宫人禀明的消息。
她的二姐萧珍珠递了牌子请求召见。
想一想,二郎病危时,二姐萧珍珠是请求了一回。那时候,明珠没心思管了。如今,她是有得精力了。于是,便是同意了,午时末,在椒房殿里,见一见。
有皇后娘娘的话,自然有小黄门去传了消息。
当天,午时三刻,萧珍珠就提前进宫了。
彼时,明珠正午歇起来。
这还要梳洗一下,所以,明珠就让萧嬷嬷安排了宫人,先请二姐姐萧珍珠到椒房殿的正殿里,坐会儿。
待梳洗好后,她再过去。
梳洗一翻,换了新衣,明珠领着宫人,就是去了椒房殿的正殿。
刚从宫人掀起的珠帘中,走入了正殿。
明珠就看见了,二姐姐萧珍珠向她福礼。
明珠笑道:“二姐姐,不必多礼了,快坐吧。”
对于娘家人,明珠挺无奈的。她亲爹魏国公吧,这是不咸不淡的相处着。父女之间谈话时,多是谈了政事。
至于弟弟萧演文,这位弟弟恭敬是够了。可亲近嘛,说实话,姐弟俩还真是平平常常。算不得多差,倒也谈不多好。想来,还是年少时,相处的日子过少了。
那时候,明珠是庶女,跟嫡子见面的时间,真不多啊。再后来,明珠去了寺里常住,接着,就嫁进宫里。
想想,母亲在魏国公府里,相处的最多的,居然还是她的嫡母燕国公主。
至于生母……
除了一声叹息外,明珠是无什么话的。
当年的往事,有一些,明珠自己也是多翻的查证了真相。所以,对于生母李氏,明珠这般多年下来,除了祭祀外,也是偶尔里怀念的。就是她不懂,生母李氏为何会舍了四岁的她,一门心思去寻死?
特别是当初生母李氏的自尽,这里面的事儿,明珠一直琢磨不透的就是生母李氏自个儿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