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2 / 2)

待舅舅离开了德政殿,殿中再无外臣时。殿内,剩下母子二人。

母后牵着耶律安的手,母子二后转道回了御书房内。屋内,由母后发话,宫人们皆退下。

“母后亲征,大郎留在京师监国。大郎,可愿意为母后守好大后方?”

“让母后在前面征战,后背由大郎全全护卫。”

“大郎,怕压力重大吗?”

母后的问话,徐徐而来。耶律安挺直了小胸膛,他回道:“儿子不怕,儿子愿意努力学习,一定做一位稳重的天子。”

“为何不是仁君?又或是明君呢?”

母后笑问道。

“仁君、明君,皆是后来的盖棺定论。儿子要像父皇母后夸赞的那样,步步稳重,不怕走得慢,就要走踏实,一步一个脚印。”

耶律安回答的很慎重。

这个答案似乎在他的脑海里,一直存在着,存在了许久许久的时间。曾经,他说要学会“稳重”时,父皇就夸过。

如今,他就在朝着目标,一直努力前行。

“真是一个懂事的小男子汉。”母后拍了拍耶律安的小肩膀,这般赞了话道。

“那么,大郎,记着母后的话,母后亲征后,皇城的守护由侍卫军掌管。你一定捏紧了,你父皇留下来的羽林军。羽林军是一支你父皇留下来的军队,他们忠心于皇家。由他们守卫了皇宫,守卫了你们兄妹五人的安全。”

母后的话,让耶律安听后,不由的擡头,满面惊讶。

“是不是觉得母后貌似不信任了你的亲舅舅?”

母后似乎知道他在惊讶什么,直接问了此话道。

耶律安点点头,回道:“母后不是常说,舅舅忠厚诚恳,是值得信任的君子吗?”

“天家无私事,天子无私情。”

母后说了这十字,尔后,不再多言。

许久许久后,他似乎想再问时,母后只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记住那十字,足矣。

干和二年,大齐对凉国、吴国的来势汹汹,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对策。西面凉国是以守为主,而南面的吴国却是以攻为主。

这一战,从夏季到秋季,连连打了三个月。

最终,大齐的军队,占下了吴国的兖州。这一年,凉国攻不破大齐朝的封锁,无力再战。这一年,吴国在面对失去了兖州后,也是死心了。最终,在秋天时,两国休兵,暂时恢复了和平。

不过,三国都清楚,大战还会再起的。

暂时的和平,是准备着下一回的大战。

干和五年,吴国的豫州、雍州遭了大旱灾。似乎老天爷都看着吴国不顺眼了,这是一旱三年。整个豫州、雍州,百姓破家者无数,流民跟洪水一般,流窜各地。吴国与豫、雍二州相接壤的益州、荆州、扬州、徐州,就是被流民波及。

一时间,吴国境内,似乎是烽烟四起了。

干和八年,十四岁的耶律安大婚了。

他迎娶了他的中宫皇后,出身于塞外拓跋氏的嫡系女子。当然,他的皇后嫁进皇家时,同样用了拓跋一系的汉姓萧氏。

皇后容貌清秀,气质爽朗。

耶律安却不爱他的中宫皇后,他娶她,不过是政治场上的一场权衡利弊。

他犹记得,母后劝过他,妹妹也劝过他。

不过,耶律安皆是婉拒了亲人们的好意。

“我是天子,我的大爱给天下苍生。”

“母后,儿子追寻的是父皇和您的教导。小情小爱,儿女私情,儿子并不入眼入心。社稷江山安稳了,祖宗基业匡大了,才是儿子欣然而喜的开心处。”

当时,耶律安是如此回答的母后还有妹妹长寿。

身为天子,耶律安想,把情爱全付予了天下,更适合于他的性子。

他是稳重如山的天子,他是心硬如铁的郎君。既然决定一生不会有心爱的女子,挑了最合适的皇后,就是耶律安眼中最合时势的事情。

“若是将来你遇上了中情中意的女子呢?”

“那时候,可会悔?”

母后是这般问他的。

耶律安容貌随了父亲,非常俊朗。他身姿挺拔而高大,英武之气,不需言表。少年天子笑得随和,他说道:“我身边珍惜的是亲人,一个女子若中意了,必然是一时兴趣。任其自嫁即可,时间会冲淡一切。”

母后听得他的话,似乎笑了。顺口问道:“若你一见钟情的女子,多翻与你再相遇,在命运的撮合下,彼此都心生好感呢?”

“婉拒。”他肯定的回道。

“若拒之,也躲不过命运的安排呢?”母后轻笑出声,调笑的问道。

耶律安却是神色慎重,思索了良久后,认真的回了两字,道:“杀之。”那时候,他脸上的平淡,掩盖不了他心头对危险的抹杀之绝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