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晋庭汉裔 > 第342章 稳定军心

第342章 稳定军心(1 / 2)

虽然暂时还没有与敌交战的忧虑,但朝歌义军的军士情况,可以说殊为糟糕。

刘羡接管朝歌营垒时,营垒已经糟塌得不成样子:

营外的鹿角栅栏被拆得七七八八,甲胄、兵器、旗帜丢得到处都是,甚至还有一些因哗变被误杀的军士尸体。最要命的是,营中积累的粮秣辎重,许多都被溃兵所抢走,留下来的五不存一。到了这个地步,秩序不能说荡然无存,但也只能说是聊胜于无了。

刘羡本来还考虑是否要夜袭汲县,但面对这种情况,他只能先搁置下来,做一些紧急的处理。把营中仅剩的物资先集中起来,鹿角和旗帜都重新立起来,最后再将营垒中的同僚尸骨收捡一番,下地埋葬,使得营垒不至于不堪入目,勉强还有一个营垒的样子。

但他到底不是征北军司的军官,剩下的事情,还是只有交给卢志来做了。

老实说,在听过张宾对局势的判断后,对于前锋战败,刘羡已经做好了准备。但人的想象力总是有限,刘羡还是没有想到,战败的影响会如此之大。

当他与留守营内的将士们交谈之时,几乎每人都露出了畏敌如虎的表情。第一个问题永远是在问:成都王殿下都走了,何时可以撤回邺城而当刘羡回答说,暂时不会撤离,先聚拢溃兵进行休整时,这些人也总会露出失望和胆怯的神情,怎么都隐藏不住。

刘羡心中暗道:这一战真是打断了义军的脊梁,如果不能采用有效手段来重振士气,只是休整再战的话,以后若是再遇到赵王军,无论有多少人,恐怕也难以取胜了。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张宾对这场败局还是产生了两点误判,看错了两个人。

他看错的第一个人是孙会。孙会到底不知兵,这场败仗虽然输得极惨,甚至发生了刘羡生平仅见的哗变,但到底没有伤筋动骨。想要彻底地再现当年昆阳大捷,孙会就必须不辞辛苦,乘胜追击,一直打到完全胜利为止。可惜,孙会白白放过了这个机会,而是选择了原地庆功。

他看错的第二个人是卢志。张宾太过自傲,以为征北军司中无有能人。但目前来看,卢志的智谋并不逊色于张宾。他竟然第一时间就得到了前锋战败的消息,当日深夜,便不辞辛劳,动员邺城剩余的军队前来稳定军心,成功在半路上截住了弃军逃走的司马颖,使得军队的哗变损失仍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

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己并没有实施暗杀夺权的机会。

而义军接下来能否重整旗鼓,也就看卢志的本事了。

毕竟现在有近十万溃兵,星散在魏郡与汲郡之间。若处理稍有不慎,让这些溃兵落草为寇,或转投赵王,那就会成为新的祸乱之源,引发一轮又一轮的民变。事实上,所有人都觉得这件事棘手,也都不想处理此事。而在司马颖无能的情况下,有资格处理此事的,也无疑只有卢志了。

卢志的表现无疑是非常杰出的。他不止应对得极快,而且应对得也极为合理。溃兵们还没来得及逃出多久,很快就撞上了卢志临时为他们设置的关卡网络,将他们层层阻隔在魏郡南部。

一些松散的溃兵被劝住了,毕竟在组织的面前,没有组织的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人只有在集体之中才显得强大,人也向往集体,因此很容易就被规劝下来。但在溃兵之中,这种人仅仅占据少数。

哗变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恐慌传播,人也很少是盲从的,至少需要一个盲从的理由。因此,溃兵队伍往往成群结队,有说不完理不清的关系:他们或是同乡,或是姻亲,或是主仆,或者干脆就是一整支响应勤王的义军首领。经过这一战后,许多人对获得胜利感到渺茫,就干脆趁哗变机会,想脱离义军。

其中为首的便是高元所部。高元本人乃是章武相,手下的军队多半也是章武人。他们打了败仗后,害怕被司马颖问责,因此颇为恐慌。而在高元传达撤军令的时候,麾下有一个名叫文定的,乃是高元的军司马,也是章武国地方上有名的豪族。

稍作思考后,文定意识到这是个夺权的大好机会。当即设计,谣传说敌军来袭,煽动军中生乱。失序之际,他出其不意,领着家奴一举刺杀了高元,而后聚拢了六千余章武溃兵,打算趁机遛回章武国。他对溃兵们宣传说:义军如此惨败,赵王必胜。他们大可以先返回章武国,然后转投赵王,直接占地为王,做章武国的土皇帝。

只不过聚拢溃兵费了文定大量的时间,等他想要北上时,卢志已在北面设下了重重关卡。面对这样规模的溃兵,一个十几人的关卡怎么可能堵得住呢

文定在黄桥之战时没什么建树,此时倒是神威大发,一口气突破了五道关卡。但如此声势,卢志自然早就收到了消息,他在收到溃兵闯关的军报后,并没有急于出兵,而是等对方即将抵达荡阴后,才突然联合刘暾,领并州军前去阻拦章武军。

并州军富有经验,又养精蓄锐,此时面对饥渴交加的章武军,也不需要什么战术。刘暾率军径直攻入,一刻钟就生擒了文定。其余溃兵见首领被擒,当即弃兵投降。

稍作调查,得知因果后,卢志淡然下令:“尔等扰乱军心,谋杀长官,戕害同僚,证据确凿。念兵卒无知,尚可饶恕,但什长以上军官,皆无可赦!当处以腰斩之刑!”

于是一日之内,这六千余名溃兵,有一千余人被腰斩。这不是唯一一次被如此处理的溃兵,前前后后五日下来,卢志连砍了三千来颗人头,将其传回朝歌大营,竟挂满了营前的一条街,军中见而肃然。

卢志表面温文尔雅,言行举止,无不合乎礼义,平日又关爱同僚,可谁又能想到呢此次做事,他竟然突施雷霆手段,大下杀手。

可另一方面来说,卢志处事公正,并不偏私。那些溃兵被处置之后,卢志并未有所歧视,而是正常补给,伤兵也照常治疗。只是将其建制完全打乱后,重新建成数部,再重新分配到赵骧、石超等损失严重的前锋诸将下。军中若发现有虐待溃兵的现象,他也正常处置虐待的军官。

不过短短六日时间,卢志就将四处溃散的十万军队,尽数带回到朝歌大营。所有人都对其刮目相看,私下里议论道:“初看卢长史,不过是一白面书生,还以为他手无缚鸡之力,没想到现在见了,大气都不敢出呢!”

不过正如卢志此前预料,仅仅是收拢溃兵,还不足以令部众恢复作战意志。

在黄桥之战结束八日后,南面的孙会终于后知后觉,发现北面的义军发生了大乱。他听从士猗建议,派士猗领一万骑兵渡过清水,趁夜向朝歌大营发动袭击。

结果卢志在整顿溃兵间,又重新修了一遍朝歌大营。在营垒外重新挖有两道壕沟,营门口都修有拒马。士猗绕营一圈,并没有找到什么破绽,便试图在营中强行纵火引起骚乱。火光刚一燃起,卢志营中重建的夜巡制度便发挥了作用,当即有数百人前来抵御,虽然将士们都畏惧应敌,但在木墙之后隔着射箭,还是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