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还在继续,餐厅里弥漫着饭菜的香味和热烈的讨论声。
室内灯火通明,气氛热烈。
谁都没有睡意,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李昊身上,等待他的回答。
“李总,您说阿美利卡为什么敢把F-22的推重比吹到9?”说话的是小陈,镜片后的眼睛泛着年轻工程师特有的执拗,“难道他们就不怕被咱们算出真实数据?”
李昊放下筷子,指节轻叩桌面,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的眼神深邃,仿佛透过这简单的动作,就能洞察出问题的本质。“1997年F-22首飞时,阿美利卡的GDP是咱们的八倍,军费是咱们的十七倍。”
他往茶杯里添了片柠檬,看着气泡在琥珀色的液体里上浮,缓缓说道:“当一个国家掌握着全蓝星70%的高端芯片产能,当他们的航母战斗群能在72小时内抵达地球任何海域,他们说的每一个数字都会成为行业标准——哪怕那是错的。”
满座寂静,空气仿佛凝固。
大家的思绪都被李昊的话带到了那个时代,那个阿美利卡在军事技术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时代。
那时,他们的话语权几乎是绝对的,他们的每一个数据都被奉为圭臬,哪怕这些数据并不完全真实。
张志远将军转动着手中的搪瓷杯,杯沿上“为人民服务”的红字被磨得发亮。
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回忆的神情,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艰苦的年代。“我记得当年咱们研判F-22的雷达反射面积,某院所直接引用了洛马公司的宣传数据。”
将军的声音像陈年普洱般沉郁:“后来实弹测试时才发现,在米波雷达频段,那玩意儿的RCS比歼-10还大两个数量级。”
“这就叫技术霸权。”李昊从西装内袋掏出平板电脑,指尖划过屏幕调出一组曲线,“你们看这张F-22的机动性能图谱,横坐标轴的马赫数标注明显有问题。阿美利卡故意在跨音速段压缩了数据区间,让外界误以为它能在1.8马赫下做6G过载机动——实际上……”
他用红笔圈出一段锯齿状的波动,“当迎角超过25度,普惠F119发动机的喘振风险会陡增37%。”
小陈猛地坐直身子,眼镜滑到鼻尖,“那我们之前参照F-22指标设计的飞控系统……”
“所以我说这未必是坏事。”李昊合上平板,目光扫过墙上挂着的“砺剑”书法横幅,语气坚定而有力,“九十年代咱们没见过苏-27的真实气动数据,只能对着杂志上的模糊照片画三视图,结果逼出了歼-10的鸭式布局。现在阿美利卡给咱们设了个擂台,咱们正好借这个机会,趟出一条自己的路。”
张志远将军忽然拍了下大腿,震得酒杯里的茅台泛起涟漪:“老李这话让我想起当年,咱们用缴获的阿美利卡罐头盒改做炸药包,不也把十七个堂口干到了板门店!”
他的声音中带着豪迈与自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硝烟与奋斗的年代。
“更何况,我们现在有了更好的基础,有了李总这样优秀的高科技人才!”小陈忍不住插话,语气中充满了对李昊的敬佩。
李昊笑了笑:“阿美利卡确实强大,但他们的强大不是不可超越的。F-22的隐身涂层维护成本高得吓人,雷达反射面积也没宣传的那么小——根据我的模拟计算,在米波雷达面前,它的隐身优势会大幅削弱。”
张志远将军沉思片刻,突然拍了拍李昊的肩膀:“我们这些年太习惯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忘了质疑权威。你说的对,阿美利卡的光环该摘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