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的,那姓陈的小子......”老王狠狠地嘬了一口烟,烟头发出滋滋的声响,火星明灭不定,映着他那张写满懊悔和不甘的脸,“当初就不该听他的邪!”
可现在后悔也晚了。
他不是没拉下脸去找过那个平台的什么入驻电话,结果人家小姑娘客客气气地说要审核资质,然后就没了下文。
审核个屁!
当初求着老子上平台的时候怎么不说审核?现在看老子生意不好了,就开始吃拿卡要是吧?!
老王越想越气,将烟头狠狠扔在地上,用沾满油污的鞋底碾了又碾,仿佛那就是陈烨的脸。
类似老王这样想法的商家不在少数。
他们或是固守着自己原有的电话订餐和自配送渠道,不愿被平台抽成。
或是单纯地看不上外卖这种“低端”的模式,觉得有损自家店铺的“格调”。
又或是当初被陈烨“冒犯”过,拉不下脸来合作。
但现实是残酷的。
当“饱了没”平台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大学周边的外卖市场,当学生们已经习惯了打开网页、动动手指就能坐等美食上门,当那些加入了平台的商家赚得盆满钵满时,他们这些固步自封的人终于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流水下滑,利润锐减,甚至连老顾客都在抱怨为什么他家不能点外卖。
巨大的落差和生存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个当初被他们嗤之以鼻的外卖平台,以及那个看起来年纪轻轻却手腕老道的年轻老板。
于是,继老王之后,一个又一个曾经拒绝过陈烨的老板,或亲自上门,或托人带话,或直接打电话,用各种方式表达了想要加入“饱了没”平台的意愿。
这一次,陈烨没有再像对待老王那样“温和”。
他让乔烟烟团队制定了一套比初次合作更为严格的审核标准和合作条款。
想上车?可以。
但晚了,就得付出点代价。
提高抽成比例?增加保证金?签订更长的合作期限?
陈烨并不在乎多赚这点钱,他在乎的是规矩和态度。
当初你对我爱答不理,现在我让你高攀不起......倒也不至于。
但至少要让你明白,机会不是一直都在那里等着的。
面对略显苛刻的条款,大部分老板在短暂犹豫后还是选择了接受。
毕竟,能上车总比被没车坐要好。
当然,也有几家依旧梗着脖子不肯低头,或者资质实在太差,连陈烨放宽了标准都达不到的。
对于这些,陈烨也懒得再理会。
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这是市场规律,他没必要也没义务去拯救每一个人。
经过这一轮的“收编”,冬南大学周边两公里内,但凡是卫生过关、口碑尚可、愿意拥抱新模式的餐饮商家,几乎都被纳入了“饱了没”的版图。
一个以冬南大学为核心的区域性外卖帝国,雏形已然显现。